週末Let’s go! 分享大師視野-精選
全球暖化下的新科技:捉放碳
工業革命之後,人類為了能源、運輸、工業等層面的需求大量燃燒化石燃料,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攀升,部分地球的環境改變可能不利於人類的未來生存發展,要如何能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來控制大氣增溫,就成為人類現在面臨的大挑戰。...
馴化動物與野生動物-帶我認識台灣的地景與氣候
這群馴化動物與台灣野生動物,屢屢創造意外旅程,帶我認識台灣的地景與氣候,從蘭嶼豬到臺灣野豬,研究旅程從研究室走到戶外,從臺灣野豬的研究到梅花鹿、水鹿、黑熊的研究,旅程從郊山陡上中高海拔的山區,視野逐漸擴展開來,山椒魚的研究則將旅程更細緻化,重新描繪臺灣每個山頭與溪...
微藻的碳循環經濟及反轉暖化
微藻是光合生物,能藉由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為有機生物質。微藻是碳之循環再利用的最佳平台,微藻固碳後可衍大量的經濟利益,因為微藻藻體可積累大量脂質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及色素等功能性成份,可利用於生產生質燃料以及合成營養品和醫療藥物......
亂世出英雄─從抗癌到抗冠
洪校長研究生涯聚焦於受體酪氨酸激酶(RTK)訊息轉導與癌症之關連,對於癌症生物學進展和癌症標靶治療的開發有所貢獻。近期COVID-19疫情不斷蔓延,造成重大的災難。洪校長更提出「抗癌抗冠皆精準」的理念,希望將癌症精準治療經驗應用於對抗未來之新興感染症。...
由數據農業談地方的資料如何創生
吳君孝為資料科學家、悠由數據應用創辦人,更定位自己為農業數據科技的先驅者,身為資料科學家的他一腳踏入農業,一步一腳印透過數據幫助農企業在耕種的週期中,精準預測生產週期,相較於常見智慧農業應用,其更著重於預測模式,推測未來可能的狀況和風險,並給出因應對策的建議...
人造幹細胞-編程技術的發展與再生醫療的前景
現實生活當中,器官移植的確能夠幫助病患延續生命及改善生活品質,然而器官移植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能夠提供的器官“絕對缺乏”。科學家們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,不斷的尋求新的移植組織及細胞來源...
以預防醫學的觀點談腸道菌
腸道是消化系統的重要器官,除了具有消化及吸收養分的功能之外,腸道內也存在一億個以上的神經細胞,有人體「第二大腦」之稱;同時腸道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而腸道系又是人體聚集微生物最多的地方,這些腸道菌群與腸道的免疫系統及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調節,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甚巨....
談鯨豚與聲景
噪音,對生物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?人類的研究發現噪音可能使身體代謝功能異常進而延伸出各種病症,鯨豚若暴露在低音量噪音的環境下,是否也會造成生理緊迫,降低它們對病原之抵抗力?牠們的叫聲是否也會受到影響?...